为更好地凝聚科研力量,提升我校科研水平,打造高水平学科专业团队,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学校决定开展2024年湖南女子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的申报工作。现就具体申报要求通知如下:
一、申报名额
实行限额申报,各院部推荐不超过2个。
二、申报条件
(一)基础条件(须依托以下基础条件之一)
1.省“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和校级应用特色学科;
2.硕士学位建设点;
3.已立项或正在申报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
4.已立项或正在申报的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
(二)团队组成
1.团队带头人:
团队带头人为本校从事科研和教学第一线的全职人员,具有教授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年龄不超过 55周岁,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能科学把握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过程。
2.团队成员组成:
团队具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基础、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合理的学科专业和年龄结构,具有良好的合作机制、环境条件和工作氛围,能围绕共同的攻关目标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团队原则上不少于 10人,其中40 周岁及以下的专职青年科研人员比例不低于 50% 。团队带头人及其团队成员不得同时参加两个团队。
3.团队组建: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跨学科、跨院部组建创新团队;
(2)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组建创新团队。
4.研究方向:须满足以下条件:
(1)团队应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符合国家、地方和学校发展战略需求,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明确对接湖南“4X4”现代产业体系;
(2)研究方向与我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领域相结合,明确对接我校“343”的学科布局以及硕士学位点建设方向等。
5.科研基础与成果:团队研究基础扎实,科研实力强,近五年取得以下科研成果之二:
(1)团队人均获得科技成果转化或技术服务或授权专利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以上(第一发明人)
(2)团队人均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篇以上(第一作者,不含教学改革类论文)
(3)团队成员共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以上,或累计承担横向科研项目经费不少于50万元。
(4)团队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项以上。
三、建设目标任务和验收考核条件
(一)建设目标任务
1.构建团队建设长效机制。所开展的研究有明确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有明确的技术实现路线和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在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攻关和集成创新。
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数智技术、女性发展、社会治理、现代服务、文化传承、数字传播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对我省和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等具有较大引领带动作用,能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研究。
(二)验收考核要求
建设期满后应提交团队建设总结报告,并完成以下所有科研任务:
1.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项以上;
2.完成技术服务1项以上;
3.完成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上;
4.完成咨询报告1项以上;
5.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以上或省部级重点项目2项以上;
6.获评省部级科研奖项1项以上;
7.人均发表校定外文期刊c级以上学术论文2篇以上或校定中文期刊三级以上学术论文2篇以上或完成专著1部以上;
8.人均年度科研经费(包括横向和纵向)不低于10万元。
四、经费资助与成果管理
团队建设周期为3年,学校给予专项资助经费,资助经费根据建设情况和资金执行率分年度安排。所有认定的成果必须署名湖南女子学院。
五、团队申报与遴选办法
(一)学科初审
团队带头人填写《湖南女子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申报书》(附件2),交所属学科,由学科负责人对研究方向进行初审;
(二)院部推荐
团队带头人将学科初审后的申报书等材料报送所在学院,各学院对创新团队进行初评,根据初评结果填写《湖南女子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申报汇总表》(附件1)报送学校。
(三)学校评审
科研与学科建设处处按照“依靠专家、公平合理、鼓励创新、择优支持”的原则,结合团队研究方向和具备的申报条件,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论证评审。
(四)结果公布。
评审结果为“通过”的,立项为湖南女子学院科研创新团队,作为申报各类省级科研创新团队的依据,并作为二级学院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六、其他事项
(一)请各院部严格按照申报条件,加强意识形态与填报材料内容的审核把关,认真组建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择优推荐上报。
(二)请各院部于 2024年7月1日前将相关材料报送至科研与学科建设处。包括:附件1《湖南女子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申报汇总表》一式 1 份,附件2《湖南女子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申报书》一式 2 份以及上述材料的电子版(word 版和加盖院部公章的 pdf 版)。
联系人:戴邵瑛 15874956192 ,邮箱:312273136@qq.com。
科研与学科建设处
2024年6月20日
- 上一篇:关于开展我校省级“十...
- 下一篇:关于更换省“十四五”...